这一天,秦昭带着秦有理和两个家丁走进了郑家后堂。
郑成功已经坐在那里,沏好了一壶铁观音等在那里。看到秦昭一身锦绣衣服走进来,郑成功嗤笑了一声。
昨天还是棉布直缀的乡野读书人,一朝之间就变成了广州城里最火的家具老板。郑森以前只听说谁谁载着一船大明绸缎扬帆出海成功贩卖到吕宋或者巴达维亚去,然后一夜之间翻身的,却还真没听说过做家具也能一夜之间鱼跃龙门的。
这广州城的风水,转得还真是快。
“哪阵风把秦大老板吹来了。”
秦昭笑道:“小本买卖,哪里当得上一个大字?四爷说笑了。”
郑成功笑道:“说句实话,我前几天也让伙计去你们店里买货了。要买六把弹簧软椅,结果说要十五天后才能取货。算下来,距离今天还有十二天。”
“你看,连我们郑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你的家具,你还算不上‘大’老板?”
秦昭笑了笑,说道:“四爷当真是见笑了。四爷来我小店买货怎么也不说一声是郑家要用,来买货的伙计肯定是没有把四爷的家门报清楚,否则我就算是半夜赶工也要给四爷三天之内赶制六把软椅,哪里会让四爷等那么久?”
郑成功笑道:“买点家具,还不需要到处报家门。”
秦昭拱手说道:“四爷是大气魄的人,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等佩服得紧。”
郑成功放下了手上的茶杯,哈哈大笑。
笑了一会,他才转头过来,笑问:“秦老板,上次用我这里买的火药炸死了强盗?缴获如何?”
郑成功上次被秦善骗了火药用途,此时忍不住狭促一下秦善。
郑家是什么势力?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此时不单是海上霸王,还被称为闽帅,整个福建省仿佛是郑家的私产一样固若金汤。福建的官员任免,兵马布置,一举一动都需要郑芝龙点头同意。在福建没有郑家的支持,你就算挂个兵部侍郎兼福建巡抚的旗牌,恐怕连门都不敢出。
郑成功为郑家坐镇广州,对粤东粤西二十一府一州的情报自然是十分重视。他有专门的渠道了解各地的大事。秦昭以前没有动静,他不认识。如今秦昭炸了一只虎的消息传遍香山县,郑成功当然就知道了。
当天郑成功是看了秦昭的户贴的。
郑成功现在比香山知县宁登云更清楚秦昭是怎么炸了插云峰的。
秦昭二世为人,却有厚脸皮的特长,脸上丝毫不红,一板一眼地回答道:“四爷不知,那些无法无天的强盗过一天是一天,没有一点远见。这些年他们从乡野农夫身上搜刮的银子,基本上都被他们花天酒地用完了。”
“我在山上一次就缴获三只肥猪,这些强盗似乎是每两三天就杀一头猪吃肉。”
“我哪里缴获了多少银子。全部东西包括卖掉的物资,凑起来不过一千六百两而已。”顿了顿,秦昭补充道:“下了山,我就和村民、功臣们把银子分掉了。我自己得了四百两而已。”
听到秦昭把一个准确的数字报给自己,郑成功愣了愣。本来郑成功以为秦昭会说个大概的数字搪塞过去的,没想到秦昭居然说了个准数。
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
上次行骗买去几十斤火药,这次又摆出这么诚恳的态度。
郑成功打量了秦昭一眼,暗道这个少年郎肯定是有事情要求自己。
郑成功用手指敲打茶几,却不说话。
对于秦昭,郑成功一直有几分好奇心。这个少年郎气质刚强,遇事丝毫不乱计谋百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土里刨食的农家儿郎。
秦昭拱手说道:“四爷明鉴!我等这次来找四爷,是想跟四爷买苏钢。”
“哦?”
郑成功快人快语:“我家大门口的店铺里就有苏钢,秦小哥去那里买就是了!”
秦昭苦笑一声。
“四爷明鉴!我这个弹簧软椅的买卖,关键的成本全在这苏钢身上。”
“哦?”
“正是如此,不瞒四爷,我家的这弹簧软椅的弹簧全是用苏钢烧热了拉成钢丝,然后把钢丝在钢管上盘绕绕成的。这一个沙发卖十几两银子,光是在这苏钢钢丝上的成本就有八两多。正是因为我们的弹簧质量好,这软椅才真正的软,坐得舒服。”
这些也不算什么机密,买一个沙发拆开来看就明白了,秦昭也不怕郑成功听去。
“所以打开天窗说亮话,四爷,这苏钢的价格,对我们的买卖至关重要。”
“这些天我等做了一百多把弹簧软椅,倒是把广州的苏钢价格炒上去了。原先我等买苏钢的价钱是七两二钱一斤,能够承受。但今天我等去市场上看,发现这些天被我用掉一百多斤苏钢后,集市和铁匠处的苏钢已经涨到了八两三钱银子一斤。”
“四爷,说句实话,这样的涨幅我们吃不消。”
“我们接下来肯定还要继续做软椅,如果苏钢继续涨价,那我们的弹簧软椅就要亏钱了。”
听到秦昭的话,郑成功终于明白秦昭为什么找自己了。
秦昭要批发原材料,不愿意再在市场上以零售价买进原材料,承受原材料无序上涨的成本了。
郑成功咳嗽了一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说道:“诸位莫急,喝口水,慢慢谈!”
秦昭看了看秦有理和秦宁,点了点头,喝了一口茶水。
秦有理也喝了一口茶,抿了一小口就感觉一股清香渗进嘴里,忍不住赞叹道:“好茶!”
郑成功笑道:“秦昭小哥的意思,是想我郑家直接为你去芜湖、无锡、苏州等地买苏钢?不想再受到这些二道贩子的中间加价了。”
苏钢是一种苏州人发明的制钢方法,在这个时代不止苏州有,在江南的芜湖和无锡也有生产。明中期后,因苏州缺乏铁等原料资源,大批业主和工匠艺师从苏州移至芜湖,芜湖遂成为苏钢的实际生产中心。明中叶到清初,芜湖有大型钢坊8家。比如明嘉靖年间,徽商汪尚权在芜投资办开钢坊,“复大摹工冶铁冶,又指挥百人,斩斩有序,工罔弗效”。
秦昭拱手说道:“四爷明鉴,正是如此!”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