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刚刚迈入九十年代的当下谈论17还很遥远,加之麦道的15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下马,因此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运15ps就成了唯一的已经量产的采用外部吹气翼襟技术的轻型战术运输机。
其最大的特点是,吹气翼襟占整个机翼后缘的75,换句话除了翼尖儿的小部分区域,其他绝大部分机翼后缘都可以做向下的展开动作,直至将发动机尾喷口完全遮住。
以至于人在飞机尾部朝前看时,只会看到犹如大型禽类收敛翅羽护住幼崽一般,护住前方发动机的大角度偏转下垂的襟翼。
如此一来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气流就会在下垂机翼的作用下犹如导流板一样将气流偏转向下,至于从两块襟翼中间分析溢散的气流同样没有浪费,因为弧线下垂的襟翼正好对溢散气流产生“康达效应”从而引导气流再次向下偏转继续产生向上的升力。
再配合腾飞集团已经研究多年的超临界翼型,完全可以令运15ps发动机启动时,喷出的强力气流转化为十足的升力,从而缩短起飞距离,完成短距起飞的目的。
等到降落时,被放下的吹气翼襟又可成为大好的减阻机构,与机翼上方的减阻板,发动机的反推器以及起落架的刹车系统相互配合,完成运15ps的短距降落。
总而言之,一套吹气翼襟技术,赋予了运15ps无与伦比的短距起降能力。
可这么好的技术,苏联的安东诺夫以及美国的波音怎么不用,反到是弄出了颇为另类的安72和14?
不是不想用,而是这种技术看似简单,原理也不难,可想要造出来却并不容易。
首先利用喷气式发动机的尾流作为飞机起飞的升力想法的确不错,可要知道喷气式发动机喷出去的尾流温度可不低,寻常的铝合金材料根本就扛不住这样的高温灼烧,三两下就得被发动机给喷报废喽。
只有耐高温的钛合金才可以胜任,可问题这种占据机翼后缘一半以上的襟翼面积如此之大,又有那么多细小的连杆等精密部件,全部使用钛合金的话,成本肯定要飚上去的。
相比之下采用肩扛式发动机布局的安72和14,只需在发动机尾喷口附近用一小部分钛合金蒙皮包裹住受机翼灼烧的部位即可,成本上较之采用的吹气翼襟的同类飞机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次便是在操纵上,吹气翼襟一般分为两层,每层都是可动的活动部件儿,这边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这么重要且复杂的机翼活动部件儿整合到整架飞机的操作系统中。
无论是机械液压还是电传操控,都不是一件能让航空工程师发疯的工作,毕竟机翼的活动部件对飞机操控的影响不是一般的大,一个弄不好很可能是致命的。
与之相比,肩扛式布局的安72和14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除了造型怪异了些,空气阻力方面有所影响外,机翼并不如何复杂,按照成熟的飞机操作系统构建就可以了,至多根据空气动力方面的因素略作调整即可。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那便是生产制造了,安72和14这类飞机看似怪异,实际上在生产制造环节并不比传统的运输机复杂,只不过是发动机的位置不一样而已。
可采用吹气翼襟的飞机就不一样,静态展示时看着机翼也就那样,就俩翅膀按在机身上,可实际上内里却蕴含着极为前沿的空气动力学技术。
想要实现这些技术,并达到设计要求,对加工和生产的要求简直要高到变态的程度,不说别的超临界机翼的加工,这个世界上就没几个国家能做得出来,因为那种弧度与曲率以及最后的成型根本用语言形容不上来。
如此种种罗列下来,实用主义的苏联自然不会搞这么复杂,熊的本质就是简单直接,于是就有了安72。
美国的波音到是有技术,但是资本家讲究的就是节约成本,吹气翼襟太耗钱,就算搞出来卖那么贵也没人买,于是便有了14
麦道到是头铁的硬抗,结果就是成本居高不下,竞标130后续机型时,单价让财大气粗的美国空军都泪流满面,最后想想还是算了,130还挺好,改一改还能再用个三、四十年,于是就把麦道的15给砍了。
虽然麦道用后来的17证明,吹气翼襟才是主流,才是王道,可那时麦道已经被波音给吞了,17也从麦道的花魁,成为波音的头牌。
连苏联和美国这样的航空巨头都承受不起的技术,小小的腾飞集团就能负担得了?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不然庄建业脑袋抽抽了才搞这么烧钱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很简单,美、苏航空巨头搞短距起降运输机是在六、七十年代一窝蜂的上马,那时候复合材料还没出实验室,钛合金的冶炼成本贵的吓人,就连图纸都要人工一笔一划的画出来,高精密的数控机床普及率并不高,这都导致了当时采用吹气翼襟成本真的不要太高。
可腾飞集团下决心做运15ps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这个时候航空技术,尤其是航空材料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航空加工技术同样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不但可以实现吹气翼襟的生产制造,成本更是大大下降。
当然,这都不是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腾飞集团这么多年在材料、航空设计、气动布局、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完全可以驾驭这种吹气翼襟的复杂翼型的设计、加工与制造。
不说别的,就拿超临界机翼来说吧,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的腾飞机场就跟军方合作,研制了一款超临界机翼的无侦8ps高空气象探测无人机。
之后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试验与研究,到了研制生产运15ps的时候,这方面腾飞集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做起来完全不是问题。
至于耐高温的轻质材料,腾飞集团的选择那就更多了,与钛合金结合的芳纶纤维蜂窝结构碳纤维增强型钛基复合材料700或800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甚至还有正在研制的,可以抵御更高温度,抵消更大拉力的,高于系列指标的系列碳纤维材料。
配合着数控喷丸机、数控高压水切割机、数控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增材、柔性夹具、自动化铆接等等现代化加工设备以及腾飞集团本身的成本优势,生产出一款性价比高的短距起降战术运输机难吗?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