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卫军压缩其实一直都在推进中,霍夫曼两年来已给包括希姆莱等人在内洗了不少脑,不但让他们放弃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同时还对波兰人、斯拉夫人、吉普赛等人都开一面,不再搞针对性**——这是霍夫曼作为一个学者最起码的良知。
“新思维”也得到了主管军备的叔尔和统筹劳工阵线的米尔希元帅的大璃持,在他们努力下,上百万原要去集中营“净化”的人群最终都变成第三帝国劳工服苦役,由于德军在欧洲胜利得比预想更早,根据霍夫曼的建议,为体现人道主义关怀,对实际服役满4个月且平时表现良好的劳工提前释放——一下子解救了大约3余万犹太人,并陆续将他们安置到非洲犹太国。
这一举动不但没影响生产效率,反而让更多劳工看到希望:他们相信如果自己努力工作帮助德国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将能以最快速度获得释放,现在无非再煎熬一下子而已。
当然,集中营虽极大减少与废除了,但并不代表没有,德境内依然还有3个“现代化”集中营用于对某些政治犯进行收容关押,不然怎么体现国社威严?霍夫曼可不是左翼圣母,对他穿前所处时代的“政治正确”感到恶心和厌烦,现在穿了当然不能重蹈覆辙。
对武装党卫军的安排他考虑得比较成熟,像维京师、欧根亲王师、北欧师都是战功赫赫的一流部队,且意识形态和向心岭德国土部队无异,轻易舍不得裁撤,这些军队将成为欧洲联合防务部队的成员——名额挂其他欧洲国家,必要时可直接拿过来用!
砍掉美国集团军、爱尔兰师编制,警卫旗队单列,再加上把警察蚀员,维京、欧根亲王、北欧师等部队划入欧洲联合部队后,党卫军很容易就将人数削减到万以内。另外他还考虑要在美洲、非洲和亚洲领地各部署1-个师党卫军力量,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这对巩固三个新生领地统治、凝聚共识大有好处。
以南非战役胜利为标志的新军事革命展露威力,围绕有关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兵力裁撤,最终形成了1月份军事力量改革讨论会的成果,经过一个星期争论后,陆、空、海三军高层最后都表态支持最高统帅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史称1月改革。
按照最高统帅部进度表:1945年1月1日前要完成首批1万军队裁撤任务,然后到1946年7月1日前完成1月改革中约定的兵力削减计划。
首批1万部队复员是指苏德战事结束后,从东线撤军并进行的人员精简行动,几个月来推进得比较顺利,所有年满35周岁的普通老兵指连军士军衔也没有的普通士兵),不论身处何方一律复员,同时以4××为代号的普通陆军师陆续解散——多余精干兵力和军官填充到其他因人员退役而不满编的队伍中去,实现编制紧缩。
由于1月改革提到进一步削减陆军力量,最高统帅部随即又发布最新通告,将强制复员年龄从35周岁下降到3周岁,同时将35×—39×序列的普通步兵师也纳入1945年春季解散范畴,这样一来至少可实现15万前期裁军。
1月改革中空军有得有失,整体而言依然是受益军种。空军虽将陆航、海航部分兵力划出而损失了近1万编制,但统帅部并未整体压缩空军规模,总编制基保持不变,同时许诺增加经费在下一阶段发展战略部队——类似美国陆航的战略轰炸、战略空运部队将得以组建,德国不但要拥有大量4发重型轰炸机、运输机,还准备上喷气式!光e-364及其运输改型的订单就达到1架之多。
以凯塞林元帅为首的空军将官团对此极恋护,并趁机提出将导弹部队也纳入空军一体管理范畴——这点霍夫曼最终没有答应。
1月改革中受益最大的是狐——不但不用裁军,反而还要扩大,规末大、军费增加、造新军舰、打造球基地成为狐未来1年的发展方向。这让狐高层举双手双脚欢迎元首的英明决策。当然向其他军种卖好免不了:至少有15万精锐陆军要改编为狐陆战队扼守各关键基地,空军还准备转职15-名飞行员及配套地勤入狐。
用高层的话,第三帝国狐不仅是狐的狐,同时也是陆军、空军甚至党的狐!不接受这个条件,狐就不可能获得其他军种的同意而扩编。在发展但受约束与规模但自由两个疡间,狐明智地疡了前者。
除以直升机为核心组建陆航部队,对近距离战术空军拥有指挥权外,陆军额外拿到的另一个优惠条件是这次南非缴获的装备划给陆军——他们打算捣鼓着卖一笔钱补贴家用
陆军虽然在兵力上裁军力度很大,但在人事安排上占了先机,驻守美洲、非洲共和国、亚洲领地的军官大多由陆军派出,德属东非、德属西非、中东等大片海外驻军也以陆军为主导,同时还从霍夫曼口中获得了将旧能派出军官出任欧洲联合部队职务的保证。这样一来,看上去裁军对陆军影响不,但对以中高级军官为核心的容克阶层影响不会太大——这种必要的政治妥协霍夫曼只能先答应下来,否则其他动作一步也推不下去。
实际上明眼人都清楚,是裁军,其实德国海空军基不动狐甚至还要扩军),主要裁撤的是陆军部队、传统部队——陆军高层也商议好了,所有骑兵一律清退。只要安抚好陆军,霍夫曼认为至少到1945年末将德**事力量压缩到6万内较有把握现在超过75万)。
按照他的想法,德国这样一个土人口刚刚过亿的国家,别6万,就连4万军队都嫌多,哪怕再有球利益需要维护,最好就是75万欧洲部队,其中5万属快速反应部队)+15万土部队)+5万海外部队)+万党卫军)的配置部署,同时拥有较大规模的后备兵力和动员层次,这样无论打低烈度战争还是世界大战,德国都有充分的应变能力。
在以军事变革为核心讨论内容的战略会议上,国社和军方高层还趁势讨论有关财政、经济和工业布局一揽子策略,个别人提出是否能解除总动员状态,恢复正橱息制度,因为随着1多万劳动力回国和军事订货减少,继续坚持三班倒连续作业将导致就业安排、产品销路等一系列问题。
包括叔尔在内的主流意见认为暂时还不能解除,因为对美战争还未取得最终胜利,一旦单方面解除总动员,美国再次发力、顽抗到底怎么办?但基于现状进行一些微调是可以的,霍夫曼对此也表示赞同。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1月9日形成五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共识——人称1月经济调整,影响力涉及整个轴心阵营。第一条就是放宽石油管制。
根据1945年产量规划实际跨度1945年4月1日到1946年3月31日),德国将从中东、罗马尼亚与匈牙利、利比亚、俄罗斯四个石油主产地包括斯大林根据协议赔付的部分)拿到超过45万吨的石油,且还可能拿到更多——撒于俄国和高加索一带的开采扩大和恢复情况,该规模远远超过德**事和工业需求,因此继续维持面管控既不经济也无必要。
1月调整中,继对罗马尼亚原油放松管制后,对匈牙利原油也放松管制,这两国近8万吨产量可自由寻找买家而不必征求德国同意。消息一放出,英法便获得了优先对接供应——他们可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各自感兴趣的物资进行交易。
叔尔另外还放出风声,准备在1945年9月份后同意西俄原油自由贸易,这一块又涉及将近8万吨产量。这是为恢复西俄经济而必须采取的办法,弗拉索夫目前竭力在招商引资,西欧各国也表达了一定兴趣,但弗拉索夫显而易见缺阀付和交易手段,德国放开石油供应后,有助于西俄经济快速恢复,这对于稳定东方政策是有较大帮助。
随着利比亚原油产量增加和中东石油加大供应,德国在1月变革中承诺确保意大利工业和军队所需的燃油供应,意大利原每年至少需6-7万吨石油,德国一直只能保证3-4万吨,供痈标达到8万吨后,齐亚诺政府在多方面回旋余地将比较大。
扣除这三部分后,德国能剩余的原油产量将近万吨,欧战结束后根据统帅部测算,德国只需要6万吨石油就足以维持军队面作战,同时工业领域因为德国有充足的煤炭供应,需求也不到9万吨现在不再用燃油合成橡胶),意即德国自身燃油需求不过15万吨,还有7万吨松动余地。霍夫曼批准对西欧加大万吨供应,同意日4万吨出口请求,另外1万吨收储——将使德国原油储备从4万吨上升到5万吨。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