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一百七十四章:千金买马骨(下)

作者/煌煌华夏 看小说文学作品上精彩东方文学 https://www.jcdf99.com ,就这么定了!
    让内阁的几位阁臣在求是报上面来一次登台亮相。

    杨士奇这个提议让朱允炆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小子,竟然猜透了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求是报的创刊本质。

    内阁能有什么人?

    郁新,洪武年进士,一步一个脚印熬上来的,躬耕户部是个干吏,天下人都有三分耳闻。

    方孝孺,儒林领袖,士族并举的大才,虽然水分较大,但名气也是最大的。

    解缙,自幼神童美名,天下人也都耳闻过。

    最后便是内阁首辅杨寓,他在地方哪有什么名声啊,就算是自苏州府找一个学子,你问他认识杨士奇吗,那学子也是铁定一脸懵。

    千金市马骨的典例,举凡是读过书的儒林学子没有一个不知道了,而杨士奇和解缙,就是这么两块大明政坛最耀眼的‘马骨’!

    今年才刚刚三十六岁的杨士奇,已经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上,而距离他入仕翰林,还不到六年!

    朝堂上是怎么风言他杨寓的?

    佞臣!谗臣!

    本事多少没看出来,倒是这拍马屁的功夫天下一流;揣摩上意、工于心计,吃相难看,党同伐异。这些都是朝堂衮衮群臣对杨士奇的直观印象。

    连朝廷之上的同僚都是这么看待他杨士奇的,那地方上没有跟他杨士奇有过接触的那些各省藩台、府县官吏又该如何看待这么一颗突然乍起的政治巨擘?

    “此獠必是千古不出的奸佞谗臣,方能如此深得帝心,迷惑帝听,以至于步履青云。”

    这些背后地方的坏话,都不用猜想也必然是如此的。

    而在儒林士子之中,在这个年头,没有媒体电视新闻的年代,又能有几个知道他杨士奇的?

    内阁首辅是谁,最底层哪里知道?

    而一旦登报,刊文天下。那杨士奇的名声可就在儒林之中‘臭’不可闻啦。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是人之秉性,杨士奇三十六岁文华柄国,这让地方上那些三四十岁的举人还活不活了?

    除了谩骂腹诽之余,天下人又会不会很羡慕他杨士奇?

    又有多少人一边嘴上骂着,一边又自己偷摸的效法学习呢?

    原来,当今皇帝天子就是一个昏君,只要我等摸明白了帝心,就可以一朝法效杨公,入阁为相,宰执天下!

    再结合求是报的刊文规则和奖励,由不得地方这些学子不绞尽脑汁的在这上面做文章啊。

    他朱允炆前脚发了一份诏书,后脚,地方上这些干啥啥不成的学子就要悬梁刺股的揣摩帝心,然后发表迎合拍马的文章!

    忠臣未必是谗臣,但是谗臣,一定是忠臣!

    因为谗臣都天天憋着脑子想怎么拍皇帝马屁了,就说明他知道,他的富贵荣华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他不忠于皇帝,忠于谁?

    忠于祖宗吗?

    祖宗都死多少年了,慢说冒烟就算是炸了坟,又能给后代儿孙多少财与权?既然啥都给不了,嘴上说着,谁心里还拿祖宗当回事?

    当年蓝玉捕鱼儿海大胜,俘虏了十万北元王庭押解回南京,太祖皇帝要斩尽贼首悼祭先民的时候,这满朝的官员不也已经忘了祖先的苦难,以无辜论来劝吗?

    杨士奇已经搞懂了朱允炆的迫切,皇帝现在需要的不是能臣,而是谗臣。

    越没有底线越好!最好全天下的学子能在未来几年内,全变成他杨士奇这个‘样子’。那皇帝就可以放开手脚的,来对这个江山社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了。

    朱允炆嘴角挂起了笑,他简直爱死了这个杨士奇。

    他只知道历史上的杨士奇很有名,做了四朝的内阁辅臣,名声秉性到底如何他不知,但在这个时间节点,为了位极人臣,为了首辅之位,杨士奇已经彻底‘黑化’了。

    嗯,在天下人眼里算是臭名昭著,但在他朱允炆眼里,杨士奇绝对是现在大明上下最有能力的一个大臣!

    “既然士奇都已考虑得当,那此事就由士奇来操持吧。”

    朱允炆端起香茗细品:“赶在元旦前把草版做出来,拿进宫给朕看看,如果没有问题,通政司就将草版派快马发往地方,争取偏僻如四川,这求是报也能在半个月内尽早面世。

    对了,郁阁老方才说财政这一块的想法,草版上也腾出个位置,详细的细账就算了,报个大概的粗数,方便跟前朝做个比较就成。”

    皇帝特意点名了郁新方才的建议却没有提起解缙和方孝孺,四人心里便都明白过来,朱允炆这是瞧不上此二人的看法啊。

    被无视和忽略的两人俱都有些尴尬的苦笑,但也知道自己本身在内阁的存在感就比不上人家杨士奇和郁新,倒也不至于太过难受,都站起身躬礼告退。

    郁新和杨士奇本来也是打算告退离开的,却见朱允炆抬了下手,便知道皇帝还有事,便又都老实的坐了下来,静候下文。

    “朕这边还要两件事,你们记一下等回文华殿的时候一并处理了。”

    朱允炆一开口,俩人就打袍袖中取出一份随时携带的题本来,他们现在都养成了习惯,只要面圣,就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时刻准备着铭记圣训。

    这种习惯很值得表扬嘛。

    等双喜给俩人递上毛笔,朱允炆便含笑开口道。

    “第一件事,就是那景清自贵州回来了,贵州都司早前涉及改土归流,朝廷四年间拨付两百万两专款到底怎么被挥霍的事,内阁早些查清,该怎么法办就怎么法办,绝不姑息留情。

    第二件事,也跟这贵州有关,贵州地力贫瘠,土民的生存也一向困苦,朕打算给他们另谋生路,太祖年曾有过两次强行迁移,虽说难免动了刀兵,但那也是因为朝廷给的好处不多,那时候国家穷拿不出多少好东西而已。

    现在不同了,朝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所以朕就打算学太祖,再来一次大规模的动迁,着贵州、湖广和福建三地的军卫所一起,迁三万贵民往台湾,沿途的官仓全力供给,绝不能饿着。

    每一户,朝廷另给予一百石粮食,并且等到了台湾,按丁口人头,一人给与二十亩田,再免五年粮税。”

    迁贵民实台湾。

    这就是朱允炆打算动贵州土司根本的手段了。

    之前改土归流,无非是一种怀柔的手段,贵州土司的需求不单单是独立自主,人家是奔着科举做官、奔着进中枢来的。

    这些权利,他们作为大明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朱允炆暂时却还给不了他们。

    古代的时候,国家概念是极其淡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是民族概念而不是国家概念。

    这就好比张紞在云南,因少民政策搞的一塌糊涂,贵州几任同知也搞得一塌糊涂,究其根本,因为他们都是汉民,所以施政的时候难免偏袒。

    连饱读儒学书籍,向往同化教谕的汉官都一碗水端不平,让那些少民的土官做一省藩台,那么那个省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会独立出大明的!

    这真不是朱允炆的歧视偏见,而是无数的历史已经充分的证明了他说的话不是空泛之言。

    处理贵州、两广的事,太祖是一眼看穿了本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用强军辅以迁移举措,而自太祖之后,哪一任皇帝都不想大动兵戈,便一直是以怀柔处置,厚赏土官钱粮换其恭顺。

    以至于有明一朝,土官的叛乱自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亡。

    他们扰乱了大明,明亡之后,那些土官以为同时少民,他们可以等来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的新的统治者?

    结果他们迎来的是残酷的屠刀和‘一劳永逸’政策。

    也不知道他们毁灭的时候有没有怀念大明?

    真正的国家概念的诞生,是当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侵略时,才会让大家诞生这种概念。

    就好比抗日时期,日本人的眼里只有中国人,而不会划分民族来区别对待,所以大家几十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对抗外侵。

    一个群体受到外部伤害,如果伤害是特定针对这个群体的某一个个体,那么这个群体会自动四散而逃,是为大难临头各自飞。

    如果这个伤害是全面性且不具备单独针对的行为,那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就会自动抱成团来进行对抗。

    这种情况下,就是民族概念向国家概念的转变。

    而随着国家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族概念就会随着时间长河逐渐淡化,最终被淹没。

    以史为鉴,既然现在的大明想要催生国家概念还需要时间,那他朱允炆就不会给大明留下任何的不稳定,所以他也要学太祖的行径来处理,当然,他现在的家底子比太祖年那两次要厚实的多,他自己也比太祖大方的多。

    “可以跟那些土民都说说,台湾是个好地方,沿海的话除了耕种还能渔猎。”

    说到这朱允炆又想了起来:“当年撤故澎湖巡检司的时候,台湾的许多土民不都被太祖迁往了福建吗?这一次整好也顺便问一下,有没有愿意回去的,这一次都打包过去。”

    多整点老百姓过去,最好弄够个一二十万,这样也好够台湾那批学子来管理,不然一座荒岛带着两三万连语言都不通的土著,他们去那里就毫无意义了。

    至于武力保障这一方面,扩军之后的闽浙水师其中一部份现在就屯在新竹,等转过年,兵部清查名册,自然还会有一批年龄到线由于换防而没有来得及清理的老兵被裁汰,届时后都送过去成立军户所。等贵民实台湾之后,朝廷在那边为统治做好的准备就比较充分了。

    俩人都一字不差的记了下来,然后便纷纷起身告退。

    他们没有提出诸如万一强迁不利的无能问题,皇帝都说了,学太祖!

    为大明和贵州之长治久安,这一次,一口气迁三万丁口!

    或许在这次强行动迁中,难免会有刀兵产生,但是不迁,等这群土官将来又闹事,那群被他们蛊惑的土民只会向大明发动更猛烈的叛乱,到那个时候,朝廷强军压境,土民只会死伤更加惨重。

    与其让他们动乱几十年,甚至有可能几百年,那朝廷真的不如一次大规模的动迁来的更温柔,更仁慈。

    削减了这群土官叛乱的基本实力,也是腾出了土民大量占据的土地,实汉民与其中,互有往来走动,等那群上了岁数的土官一死,地方上朝廷支持汉民为官,几代之后,自然彻底同化。

    打发走两人,朱允炆便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长出一口气。

    “不知不觉又做到中午了,时间呐,过的真快。”

    双喜轻声一笑:“陛下,再等几日过了年关,太后和皇后那,您可还有一件大事要应付呢。”

    朱允炆顿时面上一僵。

    他这个皇帝推了一年的选秀,跑不掉啦。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
百度风云榜小说:剑来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龙王传说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贴身高手 真武世界 剑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s://www.jcdf99.com 精彩东方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说手打文字版来自网络收集,喜欢本书请加入书架,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