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啸返回赤凤堡,二十多天时间迅过去了。
时间不觉已到十月上旬,这时,农牧司的人员向李啸报告,荒田已大致清理开完成,总共清出16万亩荒田。
这二十多天时间内,从购买耕牛农具等事,到组织从宣府返回的流民现场开荒,有太多事情要做。这些田地抛荒了有近三年之久,杂草灌木丛生,清理难度也较大,到现在能清理完成,这个度其实还算过得去。
土地清理完毕,下一步,自然是李啸兑现承诺,为立有战功的将士优先授于土地了。
李啸一直认为,优先给有功军士的家属授予土地,定会大大激将士们作战的积极性,以及对自已的忠诚度。
李啸先与陈子龙议定,把新开出的田地地区,下分为六个乡镇,每个乡中,均设立一座民政所,人员由民政司招聘并下派,以对乡镇进行管理。
接着,二人讨论,看看给每户军兵家属,授多少田亩合适。
让李啸没料到的是,陈子龙优先向他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让那些人口较少的战兵家属,先合并组成新家庭,再来授田。
陈子龙向李啸解释道:“李大人,据学生了解,若是一般的五口之家,则要二十亩的土地才能养活家人。而现在我军军士,皆为流民兵员,家属甚少,一户人家最多不过三四人,有些军兵牺牲后,留下的家属甚至家只有一个人,且老弱居多,若按户分田,这些家属根就无法自行耕作。故在下以为,在授田前,先把人口较少的家属进行组合,使其达到一户人家除了战兵外,至少还有三名家属的水平。再来考虑按户授田,会比较合适。”
李啸对陈子龙这个建议十分认同,他补充道:“卧子得很对,官再补充一点。在官看来,由于我军成立自今,一直处于飘泊不稳的状态,故现在我军中战兵,未曾娶妻者众多。现在有了赤凤卫,加上铁龙城与金汤城两座子城,我军总算有一块稳固的基业了。现在有条件了,就优先让战兵家属互相联姻吧。若家属配完后,还有军兵未能找到合适配偶,可让其优先从流民女子选配,总之,务必让每名军兵,都真正成家立业,让他们的家庭,真正成为我军的稳固基石。”
陈子龙笑道:“大人这条命令,甚是及时。有道是,有家才能立业,有妻才能心安,大人此举,堪称仁政啊。”
接下来的三天里,赤凤城的民政司的官员们,可是忙坏了。
大批的军兵统一举行结婚仪式,这可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事情,还好这个年代,是父母作主即可,不讲究谈恋爱和个人意愿,故在一些热心妇人的摄合下,一对对新人顺利成婚。然后一起去民政司领取结婚证。
这结婚证制度,是李啸规定在赤凤卫内,必须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男女双方,通过结婚证制度,正式确定两人的婚姻关系。
李啸还规定,若是日后夫妻情感不合,生冲突需要离婚时,不得如以前一般男方写个休书就可休掉妻子,而是必须在双方共同去民政司领取离婚证,方可正式分手,家庭财产也要按比例进行分割。
来,李啸还考虑过后世的一夫一妻制,不过他考虑到,现在赤凤卫的军兵百姓,对于这结婚与离婚制度,可能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接受,这项在后世人们习以为常但在明朝人看来离经叛道的制度,李啸暂不打算施行。
李啸的这道军令,同时下到铁龙城与金汤城处。李啸要求在铁龙城和在金汤城也一样,为有战功的军兵家属,通过军兵娶亲的方式,进行人口联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庭。
新家庭组建完毕,经过几天的筹备,让堡军民兴奋的授田仪式,终于开始了。
经过挑选,总有有15户军兵家庭,入选次的授田名额。
赤凤城总管许秀清,站在一个高台上,大声对对台下黑压压的民众宣布次授田的相关规定。
规定主要有如下几条:
1、每户军功人家,都下田契,授田4亩,并且优先授于好品质的田土,然后耕牛按每5户人家分一头耕牛为基准。这些耕牛,李啸为表彰军兵们的功劳,特地赠送给他们。
、军兵家属分完后,再由流民家属们划分,这些流民家属,则是每户授田亩,并要求每户流民家属至少有4口人,以保证耕作的劳力充足。流民所使用的耕牛,以每1户人家一头耕牛为基准,需要自掏费用,到时从粮税中扣除。
3、至于农具和麦种子,由李啸统一从莱州黄县等处买好,然后平价售予每户家庭。
4、每十户人家,设一名里长,由年长且品德端正者担任,平时由里长负责保管耕牛,分农具种子,以及协调这十户人家之间的日常冲突,传达上官命令,督促纳税等事项。同时,再从这些里长中,按不同村落聚集的位置,选出一名村长。而这些村长里长,皆属于赤凤卫的半官方性质的管理人员,平时受到当地乡镇的民政所监管。
5、每户人家,从明年开始,一亩地收一斗粮,一年收夏秋两次,以实物交纳,不用折成银子,而到了后年,则一亩地收二斗粮,一年收两次。自此以后,永为定例,再不增加粮税。
许秀清言毕,立刻引了台下民众的热烈欢呼,高喊李大人万岁的口号不绝于耳。
台下每户军兵家属,都用热烈欣喜的眼光,看着正在台上微笑端坐的李啸。
李啸给军功将士的诸多优待,让这些军兵家属们,每个人在心中,都更加坚定了追随李啸的心愿。
而其他新加入赤凤堡的流民家属,则在羡慕之余,个个在心里誓,以后也要让自家孩子好生努力,当上战兵,为李大人效力,为家庭争光,让自已家也成为处处受到优待与尊敬的的战功军属家庭。
李啸笑着向台下的百姓们挥手致意,看到自已的政策,能受到百姓们的拥戴,他心下亦是莫名的欢欣。
中国历代王朝传统的村镇乡绅管治,被李啸以这种方式,改变为与后世相仿的乡镇制度。李啸确信,通过这样的手段,应能对乡村治理,实现强有力的管控。
而这个纳粮税的数字,则是李啸仔细计算过的。
在登莱地区,每年秋分之后,可种冬麦,至明年5月成熟。随后在谷雨或芒种之间,便可种更耐盐碱的甜高梁,到复种麦前可成熟收割。这样一来,每户农家一年可有两季收获,这就是李啸决定一年收两次粮的做法依据。
而按明朝的种植水平,若是上等良田,一亩地可产麦8至1斗,高梁产量略大,可产1至1斗左右。而按赤凤卫这些中下品质的田地,平均来算,一亩田地,估计可产麦5至6斗,高梁7至8斗左右。
这样一来,按最低产量算,每户军属人家,一年可产麦斗,高梁8斗,粮食总量为48斗,李啸的粮税政策,并没有要求限定品类,也就是无论是麦还是高梁,只缴纳16斗粮,就算完成了税收任务。这样一来,每户人家上缴的粮食,只占了每户产值的三分之一,比起明朝普遍的过半粮食上缴,实在是太优惠了。
这样的话,普通流民家庭,因为每户只有亩地,则是每年只缴纳8斗粮食便可。
而且农户如果努力改善土地质量,大力施肥精耕细作的话,一年粮食总产量绝对会大幅提高。这样一来,粮税负担便会更轻省。
而分下这些田土,对于李啸军来,意义也是重大。可以,是为李啸军将来在其他地方进行统治与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模板。
可以很容易算出,到了后年粮食生产走向正常化后,赤凤卫每年可为李啸提供64万石粮食,由于现在有了大量的鱼肉补充,每人每天的粮食消耗已降为每人一斤,足以供应赤凤卫与铁龙城的万余人一年多时间的粮食开销。
当然,这样的算法,没什么太大意义,毕竟宣府镇的金汤城军兵和百姓,还没计算在内,并且李啸日后要招募更多兵员和流民的话,这些粮食还是很快就会出现不足。
摆在李啸面前的道路,依然曲折不平,充满未知。
许秀清一脸笑容地望着下面群情振奋的新农户们,又继续大声道:“各位,现在下之田土,为我军公田。尔等不得弃耕,不得转卖,如确有家属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还地契至民政司,由民政司重新安排新户耕作。各位听明白了吗?”
“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欢欣的叫喊。
“好,下面开始下地契,请听到名字的,上台来领取地契。各位注意了,这可是拥有田土的重要凭证,需得好生保管,若万一有遗失,需立刻到农牧司补办。”许秀清大声道。
“大人,我们知道了。”台下又是热烈的叫喊。
随后,15户家属户主,喜孜孜地走上台前,从农牧司人员手中,接过早已制作好的,六开大,用厚实牛皮纸写了田地地界和户主姓名地契。各家的户主,都是心翼翼地将地契揣入怀中。
李啸看到,下田契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至极的笑容。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国度中,拥有自已的田土,让一家老有个安身立业之处,是这块土地上的百姓永恒的梦想。
又是五天过去了,农户春耕的各类准备措施皆以完备,赤凤卫主管许秀清,亲自邀请李啸前去参加新农户的秋耕仪式。
闻听得还有秋耕仪式,祖婉儿一脸新奇与兴奋,嚷着要与李啸一起去。李啸拗不过她,只得带上她。
李啸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带着祖婉儿,带着一众护卫,来到秋耕仪式举行的村落。
热闹的鞭炮和喧天的锣鼓一同响起,好闻的硝烟味飘散开来,从淡淡云彩中透出的点点阳光,映照着身着新衣服的农户们,那张张喜气洋溢生气勃勃的脸。
祖婉儿东张西望,这些农户的习俗,每一处都让她这位长在将门之家的千金姐感觉惊奇。尤其是那些农户喜悦欢快的眼神,祖婉儿以前从未在辽东的农村中见到过。
许秀清先摆开一张桌案,请李啸为这个新成立的村寨命名。
李啸想了想,在展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了龙飞凤舞的“兴和村”三字。
看着李啸铁划银勾的字迹,祖婉儿望向他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村中一名须皆白的村长,掂须笑道:“李千户好笔法啊,兴和村,兴旺和睦,真真好寓意。老儿明天便去莱州城刻成石牌,立于村前,永为纪念。”
众人皆大笑,许秀清随即宣布,秋耕仪式开始。
锣鼓与鞭炮立刻高声大起,浓烈的硝烟薰得祖婉儿几乎难以呼吸,看着周围拥挤的人流,她下意识地抓紧了李啸的衣摆。
李啸看到,众农户们在震耳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抬出一只硕大的纸糊耕牛,然后将几把黄米、黄豆等粮食抛向纸牛,表示新的一年风雨调和,五谷丰登。
按许秀清悄悄对李啸过的仪式要求,李啸率众人来到田中,焚香祷祝,祀奠皇天厚土,他领头三叩三拜,众农户们则跟随在后依礼参拜。
李啸望向天空,高悬的太阳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与他对视。
祭奠完皇天厚土后,李啸又率众三叩三拜东南西北四方土地神灵,随后李啸亲自扶犁,套上耕牛犁田,一声悦耳的扬鞭后,耕牛奋蹄前行,大团大团地掀起暗褐的泥块,犁出了一道深深的泥沟。
李啸的这个动作,象征着秋耕正式开始。
李啸卸下犁钯,看着农户抬着纸牛围着田土转了几圈,然后放在田地的中央点火烧掉。至此,春耕仪式正式结束。
李啸带着祖婉儿离开之际,犹能听到快乐开耕的农人们在放声高歌:““秋耕深,春耕浅。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翻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秋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李啸悄悄地看了看身后的祖婉儿,现这个大户姐,同样在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听农夫的歌谣,脸上似有莫名的沉醉向往之色。
李啸脸上,泛起淡淡的笑容。
他在心下暗暗想道,婉儿,你可知道,这些千年传唱的农耕民谣,乃是我们大汉民族代代传续永恒不灭的精神之魂。。。。。。(未完待续。)8
</br>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