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术死后,曹操进入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
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
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
曹操同意,并派资历深厚的猛将于禁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仓曹掾,随军听命。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在东汉末年曾到扬州避乱,后在建安初年劝服袁术将领戚寄和秦翊带着部队一起去投奔曹操。
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掾属。建安五年,庐江郡太守李术袭杀扬州刺史严象之后,庐江人梅乾、雷薄、陈兰等各自趁乱聚集数万人,分布于江、淮之间,当地郡县都因江淮地区局势混乱而残破荒废。
当时,曹操正专注于安定内部的动乱,难以抽身,认为刘馥可以稳定东南地区,于是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属下只有九江郡控制在曹操手中。
刘馥受命后,单枪匹马来到合肥空城,在那里建立了扬州的新治所(原治所在历阳);同时安抚和稳住梅乾和雷薄等地方武装势力,使他们安心驻扎,其后他们也陆续归顺,且向合肥缴纳贡赋。
刘馥在任的数年期间,在当地大行恩惠与教化,百姓非常满意他的治理措施,有数万名以前因避乱而到附近州郡流浪的江淮人又都回到原居地。
随着人口渐长,刘馥又汇聚儒人雅士,兴办学校和进行大规模屯田,修建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都有了粮食储备。他又建筑高城垒作守护,积聚木石、以草和棕榈叶编织大量草苫、储存数千斛鱼膏等作为作战防御准备。
曹操听到孙策的死讯,打算乘孙权等正在办丧事之机,大举讨伐。
建安四年的时候,孙策派遣张纮出使到许昌商议偷袭邺都,两军合击的策略,被曹操留在许昌。
张纮听说曹操准备征伐江东,于是对他进行劝谏,认为乘人丧事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
另外曹公你北方未定,孙权南方也不平静,你们双方不如各自潜心发展势力,孙权还可以帮你牵制你南边的刘表。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当即上表任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
曹操想让张纮辅佐孙权,劝导孙权归附自己,于是,上表推荐张纮担任会稽郡东部都尉。
张纮来到吴郡,孙权的母亲吴夫人认为孙权年纪尚轻,委托张纮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张纮一心辅政,尽心尽力。
吴夫人向扬武校尉、会稽人董袭说:“江东能保得住吗?”
董袭说:“江东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孙策将军的恩德留在民间,孙权将军继承基业,大小官员都拥护他。张昭主持大局。我们这些武将作为爪牙,这正是地利人和之时,万无一失,不必担忧。”
孙权派遣张纮到会稽郡上任,有人认为张纮在许昌日久,疑心他的志向不仅在此,但孙权并不因此而介意。
同时,孙权做了几个军事上的决定。
首先,表奏朱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以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食邑,设置长吏。后来朱治参与征讨夷越,平定东南,擒获黄巾余军陈败、万秉等。
其次,任命朱然为余姚长,随后又任其为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领五个县。孙权对朱然表现出的才能感到惊讶,分丹杨为临川郡,以朱然为太守,授二千兵给他。正值山贼四起,朱然出兵讨伐,约一个月时间便平定乱事。
孙权又任用徐盛为别部司马,率军五百人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并担任柴桑县令,以抵御黄祖的入侵。
朱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当时朱治未有子嗣,于是请求孙策把朱治的姐姐的儿子施然(时年十三岁)作为子嗣。
孙策遵从朱治的意思,命令丹杨郡守以羊酒为礼召请施然,施然来到吴后,孙策厚礼相贺,施然遂改姓朱。公元200年,朱然曾经和孙权一同读书学习,友情颇深。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
徐盛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吴。
曾以二百人助孙策击退数千人的黄射军,后来孙权加徐盛为校尉、芜湖(今属安徽)县令,又因为徐盛讨伐临城南阿(今安徽青阳南)一带的山贼有功,加徐盛为中郎将,督校兵。
曹操想让有名声的谋士都为自己所用,于是请求孙权调华歆到许昌做官。
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曹公诚心与您结为友好,这才不趁乱攻打将军,又放张纮回来,与您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
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许昌。
听说他要北上赴任,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
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
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华歆到许昌后,被曹操收归帐下,参谋军事。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晓得当时进举人才的制度存在种种弊端,他也听说过“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的童谣。
曹操意识到选拔人才的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汉代察举虽然标明德才兼顾,实际是重德轻才。
从科目的确立到取人的标准、条件等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
伦理道德的评价常以统治者自身利益为转移,因此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
所谓孝悌廉公,德性高妙,志节清白,敦厚直朴,勇猛刚毅……都浸透了剥削阶级的私利。
因此察举标准常随秉政握权者的临时需要、主观意志和个人好恶而变动,这就为任人唯财、唯亲、唯势大开方便之门,可见,以德才举人并不能真正贯彻执行。
在一般情况下,普遍存在着重德轻才的偏向,而且大量产生德才全然不顾的现象。
东汉中期,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左雄(字伯豪)握权,曾试图纠正德才相违、重德轻才、崇虚厌实的弊端,实行加强考试和复核、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等措施,这自然是察举制度的改革和一大进步,但考试内容过于狭窄,考试中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
看来请托贿赂,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是剥削制度的痼疾,只有消灭剥削制度,清除私有观念,才能革除此弊,真正做到人才辈出。
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
只要军队的掌控权在自己手里,曹操最需要的,就是品行不论的人才。
曹操看到社会的资源总是被那少数的人攫取,然后又被他们的子子孙孙紧紧掌握着,偶有少数贫贱之士获得晋升的机会,不过是封建德政、盛世的点缀,而且连这些人也要以效忠于封建王朝为前提,不可能为真正利国利民的志士仁人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因而耆宿大贤多见废弃,权门势家把持察举大权,必然做伪成风,流弊百出。
在察举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权门请托,贵戚书命、行贿作弊、走后门、跑关系等腐败现象,虽多次明令禁止,但仍层出不穷,至东汉后期更是愈演愈烈。
曹操对行贿成风,后门洞口,人才不继感到痛心疾首。
又因丧乱以来,学校多废,后生不见仁义礼让之风,遂下令郡国各修方学,县满五百户,即置校官,选乡中俊才教学。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将校子弟为郎、舍人者,皆可诣博士受业。能通一经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