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闻孔融被害,百官于早朝之时痛哭于汉帝脚下。因为孔融的言行代表了他们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处死的不仅仅是孔融,还有他们那坚定而又孱弱的信念。
望着嚎啕声一片的百官,刘协厌恶透顶,他不仅仅厌恶作威作福的台骀,他还厌恶这满朝的文武。
这十余年来,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扮演着木偶的角色。要不然是权臣的木偶,要不然便是百官的木偶。
刘协知道,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名义上他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实际上他从来没有一刻的自由。
就连那满腔悲怆的百官,也无时无刻不操纵着自己。他们告诉自己这该做,那不该做,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干什么,却从来不问问自己真正的想法,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而是一味地向自己灌输汉室不能断绝的概念,一味地谋划着各种各样可笑的事情。
如果能神游物外,看着被这些人摆弄的自己,那一定是一场精彩的好戏。最终,众人没有半点主意,熬了半个时辰,宣布退朝。
下朝之后,台骀独自来见这个刚满二十岁的汉帝,像是老朋友一样和这个年轻人打着招呼。
刘协不想理他,也没力气理他,最近董妃的肚子越来越大,晚上常常睡不好。刚才的早朝又得早起,还弄得自己心烦意乱,实在是有些无精打采。台骀行了礼后,对刘协说道:“陛下赞同我用兵吗?”
见刘协不理自己,台骀也不气恼,又问道:“陛下赞同我处死孔融吗?”
刘协总算是有了反应,索性也不再掩饰对台骀的厌恶,像是个置气的孩子,嗤笑道:“杀都已经杀了,赞不赞同有何意义?”
台骀虽然表面对刘协恭敬有加,但是背地里行事我行我素,而刘协现在也公示出自己对台骀的不满,两个相互不以对方为然的人就这样继续着对话。
台骀走到刘协旁边,在他对面坐了下来,对刘协说道:“人生两个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他孔文举一概不知,活着无益。”
刘协眉毛轻挑,显然对台骀说的不信,于是问道:“你怎么说孔大匠一概不知,也许他略知一二呢?”
台骀道:“说他不知足,是因为我南征北战,不正是想给陛下营造一个安定的局势吗?我在河南河北所作的一切令数百万百姓受益,他竟然不知足,还大肆声讨我。
说他不知道,是因为他声讨我的地方不对,他说我大肆用兵,枉造战争,以致尸横遍野。可是不进行战争又怎么征讨居心叵测的地方势力,又怎么征伐扰乱边境的夷族呢?若不进行战争,何谈保家卫国!”
刘协依旧不以为然,虽然他也经历了不少战争,但是他却没有领略到战争的魅力。
相反,刘协十分讨厌战争,只见他仍旧对台骀嗤之以鼻,自信说道:“战争?战争有什么好打的?不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罢了。此前的董卓、吕布、李傕、张杨等人,哪个不是用兵好手?可他们的结局呢?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所以大匠所言不差。”
台骀看刘协并不以为然,于是正色道:“陛下此言差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须存在的。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战争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这是社会的基本动向和历史的常规课题。
战争的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而你虽然双眼目睹过无数战火,可你思想始终是在摇篮里,你不了解战争。”
看到正色而谈的台骀,刘协内心的恐惧一下子又蔓延了上来,眼前这个严肃的男人真是魅力十足,言谈举止间霸气纵横,他刘协拿什么跟这个男人斗啊!
一瞬间,刘协感到了绝望,为何百官无一人能与此人匹敌?但刘协又不甘,此前这么多年的隐忍和掩饰不能就这样毁于一旦啊。
如果说刚到邺都时刘协还对台骀稍有好感的话,那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一件件与之有关的事情的发生,台骀带给刘协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厌恶和恐惧。
也不知道是台骀的话语打动了刘协,亦或者是台骀的口吻惊吓住了刘协,刘协此刻想要静静,台骀只好告退而去。
去见孔融,来见汉帝,并非必行之举。只不过台骀想看看孔融面对死亡时候的态度,以及此刻刘协的心态罢了。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汝南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台骀听说后不加怪罪,反而令程昱征其为官。
却说三州新定,随着政局渐稳定,各地官员之间的龃龉也越来越多,就连大本部河北,也隐隐有不甘寂寞的人蠢蠢欲动。
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如台骀预期中顺利,不但有针对基层官员的各种各样的参劾传到朝廷而被台骀知悉,而且就连台骀手下的几员干将也有人进行攻击。
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摸清台骀对董昭和程昱的包容程度,不清楚台骀有没有魄力为了手下对抗朝廷和天下人之口,所以一时不敢造次。
但是攻击已经逐渐展开,这种攻击是经过深思熟虑,按照预定步骤进行的,整个方式可以称为“去皮见骨”。
首先,河北此前被董昭提拔的官员,有很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被攻讦,可能是这个人参与时令的庆典时心不在焉,也可能是他纵容了仆人犯法。
反正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却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而被攻击的罪名则是由小及大,往往可以从不起眼的小事上升到道德问题和对天威的不敬这种个人难以担当的罪名。而这样的事情一旦不能妥善处理,被攻击的人的仕途便告以终止。
这种事情从郡县开始,然后延展到州里,一本本的参劾蜂拥而至,纷纷要求有识人不明的州郡要员引咎辞职。
这样的举动从河北开始,渐渐蔓延到中原地区。
仿佛这些敢于上奏的人胆子突然间变大了不少,又或者他们是真心想当好人民的公仆,力求铲除奸恶和不力的蠹虫,确保一方吏治清明。
渐渐地,矛头开始指向台骀集团。
虽然吸取了相关教训,攻势看似与台骀无关,但是他的左膀右臂难免其害。
程昱被青州齐国的一个主簿参劾识人不明,以致分管到临朐的县令无法约束民众,致使产生了刑事案件,产生了于社会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此前郭典虽然掌控财务,但是却以董昭出面,又有偏远小县的县令竟然越过数级,直接将奏本送到朝廷,说董昭征税不公。理由是这么多县,有的富裕,有的穷僻,应该视情况而定。
这个县令可谓直指要害,因为征税本是一件繁琐的事情,无人能够精确的计算出合适的比例,所以他所指出的这个问题是的确现实存在的,而且有不少人深受其害。
富裕的县和穷困的县差距有多少,税赋的差额又该有多少,这又是繁重的统计工作,且并无前例可以遵循。
而由于被侵占的土地太多,一经新政的没收和赎回,新空出来的土地又该如何分配,这些琐事不仅会引起各地中层势力的抵触,甚至还为引起本该受益的最底层的农民的不满。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没有的时候,无人会有意见,而一旦分配不均,哪怕是白给的,就依人心而言,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多得一分,
由此可见,这个县令拥有的政治头脑非比寻常,却任职于偏远小县,似乎也说明了程昱的确识人不明。
就这样,社会的舆论已经开始倒向一面。
由于程昱素来刚直,不看人情,这些年来无数的人对其心怀不满,此前董昭主管人事亦同此类。
眼见大风吹向二人,被他们提拔上来的官吏争相置身事外,以撇清关系,避免遭受可能在随后到来的牵连,而心怀芥蒂者又不免推波助澜。
就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可能已经变的越来越富裕,但是他们却不能理解是谁的行为导致的这种成果。
人们总是爱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若不然,则可能会显得没有见识。
而传言中的很多小事的确在现实发生,这些小事被民众设身处地的感同身受着,便愈发认可事情的可信度,开始对以台骀为首的集团产生质疑和不满。
更可怕的是,这些年来教导的学子,被灌输了自由的意识,他们的思想不受束缚,越发敢于大力地对眼前看到的不公平的事情进行抨击,很多事情又难免会过于扩大化和理想化。而由于这些人出身于台骀的势力之中,他们说出的话仿佛又更加可信。
甚至连台骀集团内部的一些人,也开始不安于现状,在这个新兴的政权体系内,很多人的地位似乎牢不可破。这样难免会引来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的觊觎和嫉妒,有想取而代之想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这样一来,落井下石的情况就难免会经常发生。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