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宓这两只想着开金手指,没注意青州官场的动静,到今才见识到官员的疯狂。 青州官员还算淡定,这里只是州治所在,官员大多是大都督的直辖僚属,讨好长公主归讨好,大都是多送些青州特产,并不算过分。 晋国没有反腐倡廉之,对官场人情走动管得不严,只是明令禁止不能送金银,却不限制送地方土特产。 对于那些钻营者,这就相当于没有约束。 齐国官吏与青州官员不同,他们心急啊。 表面看上去,他们是跟着一位贤王,皇帝跟齐王也是哥俩好,前途光明。 可皇帝限制藩王权力这事,不是秘密。前些年削兵权就做得光明正大,雷厉风行,之后便是召回藩王,选派藩国官吏。 召回藩王也不对,晋国从立国那一开始,就没让藩王进过藩国,全都留在京都各个王府里。皇帝为腾出足够多的王府,甚至把魏国宗室先请进金墉城,再迁往邺城,然后在北宫与华林园间划出三个里坊,专供藩王居住。 偶尔有几个有实权的藩王出京,也是单独奉召在异地为官,不许拖家带口,更不许进封国。 像那东莞王,便不在东莞国,而是正担任徐州大都督,坐镇东莞国南面的徐州以防备东吴。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直接管理封国政务。 徐州跟青州不一样,徐州另有刺史,刺史虽没有兵权,却是主管政务的官员,可以管辖徐州下辖的东莞国,而东莞王只能干瞪眼。 还有彭城王,他正坐镇邺城。那里不是边疆,却是军事重镇。因为曹魏宗室已经移居过去,偌大一个王爷,成为监狱长。 藩国没有藩王,可国内赋税还是藩王的,皇帝想要管控,就要安插官员。不用太多,把控核心几个衙门就行。在藩王都不在藩国的情况下,做这事很简单。 藩王也不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比如彭城王,带着自个的世子镇守邺城,美其名曰锻炼继承人。可是却隔三差五找个理由便把世子跟世子妃打发回封国。对外宣称罚其禁足思过,可思过思得世孙都出生了。 有世子和哇哇哭的世孙在,国相再有皇帝撑腰也得看人脸色,毕竟三代之内,藩国是人家的,哪个国相能活得过世孙? 这只是个例,主要是彭城王年纪大了,儿子也已成家成婚。 齐王就不能这么干,他儿子才刚识字,总不能把王妃派回来吧。 因此,齐国官员就惨了。 人彭城国不管先是皇帝当家,还是后来藩王主政,好歹有一个主心骨,有了一个明确前程,想走想留随自己,不用再做墙头草了。 可齐国这里呢?一派是皇帝委任,一派是齐王提拔。都是齐王部属,可泾渭分明。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官场风暴随时可能降临。 齐王也比不过彭城王。彭城王比皇帝大一辈,又只是要自个的封地而已,皇帝捏着鼻子也得给叔叔这面子。 可齐王司马攸是皇帝的弟弟,差点就当了取代皇帝的人,司马炎能轻易放过他? 当年司马懿死后,是其长子司马师掌权。结果没几年,正当壮年的司马师被文俶给吓死了。司马昭弟继兄位,做了大将军。 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聪明的儿子过继给了司马师。这没啥好的,在晋国,兄弟间过继儿子继承香火很正常。 错就错在,司马昭当上晋王后,了两句醉话。先这司马氏能壮大,都是司马懿和司马师的功劳,他不过是继承父兄基业。 这话,孙权也过。可人孙权没下面一句啊:这王位应该由大哥的后人继承。 就这么一面子话引来了大问题,本来风平浪的什么事没有,按部就班逼魏帝禅让就好了。 司马昭个笨蛋差点在关键时刻引发司马氏内讧。怪不得人司马懿有权谋,司马师有霸道,司马昭只有野心,连脑子都没有。 司马昭死后谁做晋王啊?反正不管给他大儿子司马炎还是给儿子司马攸,他都是晋王的爹,这没脑子的家伙觉得无所谓。 他这么一,别人都开始琢磨了。谁知道司马昭到底是不是有心的?何况年轻的司马攸看上去比司马炎更有才能,更受司马昭喜欢。 当时司马氏权势滔,离篡位就那么半步。大家都知道,司马炎哥俩将要继承的不是王位,而是皇位!这不是仨瓜俩枣给谁吃的问题。 司马炎跟司马攸哥俩就这么被亲爹坑惨了,只能争了!穷人分家为一头驴都可能打成血葫芦,面对九五至尊的诱惑,谁会客气? 最终,司马炎的心腹裴秀成功服司马昭,让他回心转意。再加上司马昭死得突然,司马炎得以成功登顶。 这王位之争暂时尘埃落定,可这弟兄俩心里有没有疙瘩,就没人知道了,其实知道了也不敢,那就集体假装不知道吧。 不假装不行,官场之上站队是大学问,汉朝有不少大臣站错一步就落个身死族灭。 原本跟定皇帝是不会错的,可据现如今的太子殿下智商不高,别的皇子才刚断奶,齐王又是难得的贤王,这就让人有想法了。 别忘了,太上皇他老人家了,他这王位是他哥哥的。那这当儿子的啥时候还啊?虽然历史上出现这情况的时候,一般都是不会还的,比如隔壁东吴,可人家孙权没表态啊。即便如此,老孙家的孩子还打得热闹呢,你们司马氏话到底算不算? 看出来司马昭多坑儿子了吧,晋国还没建国,他就埋下了争夺皇位的隐患。这隐患后来真的爆发,引发晋国全面内战——八王之乱,比西汉藩王闹得大,比东汉末年打得热闹,可晋国又没有汉朝的底蕴和家底,然后周边胡人乘虚而入——五胡乱华,只能衣冠南渡了,跑吧。 北方汉人几乎是男的被杀,女的被当羊吃,十室九空都是夸张,绝对死尸遍地,千里无人烟。南方汉人虽苟延残喘一时,最终也没能挡住汉人血脉被胡人玷污,被迫民族大融合。 看出司马昭多没脑子吧,即便不是因为这一句话而亡国灭种,那这句话至少在权势争斗中被反复提及,齐王的儿子起兵夺权时,就是拿这条作为重要理论依据。师出有名了啊。 不是导火索,也算是助燃剂了吧。所以,不会话别好吗? 言,不语。 我也多了,应该删掉的。
【精彩东方文学 www.JcDf99.com】 提供武动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欢迎注册收藏。